近期,有網友表示,感染新冠病毒后,出現眼部酸痛、紅腫、流淚甚至視物模糊等癥狀。此前,《自然·通訊》雜志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也顯示,新冠病毒可導致眼部不適和視網膜炎癥。新冠病毒會攻擊眼睛嗎?哪些措施可以緩解眼部癥狀?請專家科普一下。
近日,一場降雪過后,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“七仔”繼續著愜意生活。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只公眾可以眼見為實的棕色大熊貓活體。請專家科普一下,大熊貓為什么是棕色的?
近期有視頻稱“淡水魚養殖普遍使用硫酸銅,漁民自己都不敢吃魚”“銅離子有可能誘發老年癡呆”,引發公眾對水產品使用硫酸銅導致食用后中毒的擔憂。養魚會用到硫酸銅嗎?硫酸銅會危害人的健康嗎?請專家科普一下。
本報告將邀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醫師、教授,博士生導師魯智豪詳細闡述目前食管癌精準篩查和精準治療的進展,幫助大家去了解、認識和正確面對食管癌這一疾病。1月7日21:00-22:00,敬請關注!
2022年12月31日,中國科學院2023跨年科學演講重磅開啟!諾獎得主、科學大家、科普達人齊聚直播間,為你奉獻一場可能是知識含量最高的跨年盛宴!12月31日09:00至次日00:30,我們一起科學跨年!
大會以“數字化轉型與融合發展”為主題,邀請國家相關部委有關領導、醫學信息學相關領域專家學者,共同為中國醫學信息學學科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。
據發表在《自然》雜志上的一份新報告,研究人員培育了一種奇特的生物體,它屬于一組被稱為仙宮古菌的微生物,并成功拍攝了其內部結構。在生命進化樹上,仙宮古菌通常作為真核生物的“姐妹”或它們的直系祖先出現。
科學造福人類,創新成就未來。本次科學沙龍邀請一線科學家,共同解讀2022年度全球重要科技進展。創新筑夢未來!來吧,跟著科學家,一起理解科技創新的最新進展與突破,暢想人類更美好的未來!12月31日20:00,敬請關注!
近日發表在《自然·通訊》上的一項研究指出,從成年早期開始,人的睡眠時間會逐漸下降,直至33歲,然后在53歲時再次回升。
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借助一種新方法,測量閉眼時的眼瞼透光率。研究發現,閉眼時眼瞼的亮度感知明顯高于過往研究結果。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《色彩研究與應用》上。
此前研究人員已經證實,孤立星系往往呈螺旋狀,而在星系團中發現的星系可能是光滑無特征的橢圓形或透鏡狀。日前,國際射電天文學研究中心的天文學家利用人工智能的力量,可能已經揭示了這些形狀差異的原因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《皇家天文學會》月刊上。
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了一種柔軟、超薄、集成皮膚的無線電觸覺系統WeTac,可為用戶在元宇宙空間中提供生動的觸感。研究結果發表在《自然·機器智能》上。